沈村鎮黨委立足資源稟賦,以黨建為引領,創新實施“三鏈聚合、三態賦能、三維提質”工作模式,統籌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,走出了一條產業興、生態美、鄉風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
“三鏈”聚合筑牢黨建領航新根基。組織鏈筑牢戰斗堡壘。構建“鎮黨委—村黨支部—黨員先鋒崗”三級體系,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,在生態保護、產業轉型升級等關鍵環節設立責任區,組建黨員攻堅專班。黨組織統籌規劃產業布局,協調解決土地流轉、技術瓶頸等難題,形成“支部引領、黨員帶頭、群眾參與”的聯動格局,為農文旅融合提供堅實組織保障。產業鏈激活發展動能。聚焦特色產業,構建多元融合鏈條。菌菇產業推行標準化種植,打造菌種培育、生產、銷售全鏈條;藍莓草莓采摘園融入親子體驗、生態研學,實現農旅轉型;漁業以生態養殖為基礎,拓展休閑垂釣、漁家樂餐飲,形成“養殖—觀光—消費”閉環,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。人才鏈培育先鋒矩陣。實施“人才強鎮”戰略,構建多層次人才培育體系。一方面出臺政策吸引返鄉人才、高校畢業生投身鄉村;另一方面依托“田間課堂”培育本土“土專家”。發揮黨員示范作用,組建技術服務隊,通過結對幫扶帶動群眾,打造懂農業、愛農村的人才隊伍。
“三態”賦能譜寫產業融合新篇章。業態創新促產業融合。依托南漪湖舉辦“開捕節”,融合巨網捕魚、湖鮮品鑒等活動,傳承漁文化;推進低效林改造,發展油茶種植與菌菇、果蔬立體種植,實現生態修復與經濟增收雙贏,開辟農文旅融合新路徑。形態升級塑文旅品牌。以“最美湖灘”為核心,投入500萬元完善南漪湖基礎設施,建成生態步道、觀景平臺、露營基地,打造“文化體驗+生態休閑+微度假”三位一體模式。強化服務保障,新建停車場、分類垃圾箱,布局天幕營地,建立24小時巡查與即時響應機制,“五一”期間接待游客1.5萬人次,實現生態保護與文旅發展協同共進。生態筑基厚發展本底。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嚴格落實河長制、林長制,推進低效林改造與環境綜合治理。通過垃圾、污水集中治理等舉措,提升森林覆蓋率,建設生態宜居鄉村,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筑牢綠色屏障。
“三維”提質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。文化鑄魂涵養鄉風文明。深挖非遺“雙龍舞”等文化資源,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戲曲下鄉、政策宣講等活動,結合民俗節、開捕節弘揚文明鄉風。創新宣傳模式,鎮村干部參與實景拍攝,多平臺發布6條宣傳視頻,總播放量75萬次,“南漪湖最美湖灘”抖音話題播放量突破200萬次,打響文旅品牌,吸引游客體驗民俗文化、品嘗湖鮮,激活湖灘文旅活力。治理賦能共建和美鄉村。推行“黨建+網格化”管理模式,將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。建立村民議事會、鄉賢理事會等自治組織,引導群眾參與鄉村事務管理。同時以黨建引領信用村“積分制”管理激發群眾參與,將人居環境、移風易俗等納入積分體系,形成“共建共治共享”治理格局。加強農村法治建設,開展普法宣傳教育,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發展環境,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。品牌聚力繪就振興圖景。整合農文旅資源,打造“湖光沈村”區域公共品牌。統一品牌形象,規范產品標準,加強品牌宣傳推廣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。通過品牌引領,推動沈村鎮農文旅產業集群發展,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,促進農民增收致富,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