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周王鎮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以多元共治為抓手,以服務創新為突破,通過“黨建引領+多方參與+精細治理”聯合發力,探索出一條治理更有溫度、服務更接地氣的基層治理新路徑。
黨建引領筑根基,把穩治理“方向盤”。夯實網格體系。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,科學劃分49個基礎網格,建立17個網格黨支部,吸納145名黨員、村民代表為網格員,覆蓋轄區所有村組。明確網格員政策宣傳、便民服務、隱患排查、糾紛調處等工作職責,確保群眾訴求第一時間得到響應和處置,實現“網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盡其責”。鍛造先鋒隊伍。實施“雁陣隊伍”培育工程,聚焦基層治理中的難點、堵點問題,開展專題教學、業務培訓等活動5場次;選派3名村級黨組織書記參加區級黨組織書記培訓班;實施村(社區)干部學歷提升計劃,目前在職村(社區)干部大專以上學歷占比86.8%,基層干部隊伍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。發揮模范作用。深化農村黨員承諾踐諾機制,根據黨員自身特長和群眾需求,組建10支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,開展政策宣講、農技指導、文明勸導、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活動23場次,惠及群眾2000余人次,引導更多黨員在基層治理中亮身份、樹標桿、作表率。
多元共治破壁壘,激活治理“動力源”。板凳議事聽民聲。堅持“民生事民聲議”,積極探索“固定+流動+云端”三軌并行模式,由村級黨組織牽頭,設置固定“板凳議事點”,召開流動議事會,建立線上議事群,將議事場所從會議室搬到群眾身邊,采取“村民提、大家議、協同辦”的流程,累計收集并解決群眾意見建議80余條。多元參與搭平臺。立足“服務+治理”職能定位,建立矛盾糾紛多元聯動響應機制,組織綜治、司法、民政、環保各部門聯合黨員、村民代表化身“調解團”,將辦事議事平臺延伸至矛盾現場,用“擺事實、講情理、析法理”三步法化解糾紛。今年以來,共調解矛盾24起,調解成功率達100%,實現“小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。共建共享聚合力。依托和美鄉村建設,積極搭建村民理事會共商共議平臺,充分激發群眾自治活力。今年以來,凈蓬村69戶村民經過共商共議主動捐款1.53萬元、無償讓地91平方米,圓滿解決六甲組道路拓寬工程多年擱置問題;扎門村汪村組理事會號召村民踴躍捐資、投工投勞、捐地讓物,收到85戶村民自發捐款5.5萬元,實現了群眾從“要我參與”到“我要參與”,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。
精細服務提質效,繪就民生“幸福圖”。打造一站式服務場景。實施黨群服務中心“迭代升級”工程,突出黨組織引領作用,融合黨建、群團、綜治、志愿等村級事務,整合村級組織9個內部場所功能,高標準打造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7個,讓群眾辦事更便捷,做到村級管理向黨群服務一體化拓展。創新服務響應機制。建立“群眾點單、黨組織派單、黨員接單”的閉環服務機制,推動黨員主動下沉網格,實現“按需上門”,成功化解糾紛30余起,解決道路破損、路燈亮化等民生實事50余件,讓“辦公室決策”變成“家門口服務”。聯動凝結服務力量。理順民生實事辦理機制,落實“首問責任制”,推動民政、衛健、社保等服務資源主動下沉,讓群眾“辦事不用跑路”成為常態。充分發揮“五老”人員經驗優勢和農村黨員緊密聯系群眾優勢,深入摸排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積極解決道路硬化、污水處理等10余件民生實事,開展防溺水宣傳、夏日送清涼等志愿服務活動6場次,讓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更加充實可感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