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“鎮區合一”管理體制改革以來,貍橋鎮(宣州經開區)堅持以系統思維謀劃全局,緊緊圍繞鎮區力量、規劃建設、產業協同、綜合執法、干部培養等五大維度,科學界定職責邊界,持續完善職責體系,全面推動鎮區在戰略布局、資源配置、服務效能等方面深度融合,著力打造鎮區協同發展的區域典范。
力量整合“一盤棋”,凝聚鎮區發展合力。一是領導層面“凝心聚力”。鎮與開發區領導班子密切溝通、共商要事、同謀發展,依托黨委擴大會、鎮長辦公會等機制,實現統一領導和集中決策。各分管領導通過部門工作例會統籌推進各項任務,確保政令暢通、執行有力。二是執行層面“齊心協力”。鎮區與園區日常工作各有側重,園區領導及重點部門聚焦經濟建設主戰場,鎮區領導及相關部門則深耕農業農村、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等領域。在面對重大任務或應急狀態時鎮區迅速整合力量、協同配合。經過兩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磨合,“鎮區合一”的“一盤棋”意識和“一體化”發展理念深入人心,鎮區之間實現資源互通、行動同步、效應疊加,取得了“1+1>2”的顯著成效。
規劃建設“一張圖”,夯實鎮區建設基礎。一是統籌規劃“步調一致”。系統整合城鄉空間、產業布局等要素,打破鎮區和園區規劃壁壘,搭建統一管理平臺,確保各項建設在空間布局與實施時序上高效協同。整合規劃建設管理人員,統籌負責鎮區和園區規劃建設工作,向上爭取并承接6項工程審批賦權,累計發放施工許可58個,完成竣工驗收備案30個,大幅提升建設項目管理效率。二是產城融合“奏響和音”。將鎮區與園區規劃納入貍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,在全區率先編制完成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,科學劃定“三區三線”,積極拓展城鎮開發邊界,實現資源的有效統籌和整合。聯合管委會平臺公司,爭取“長合區(宣州片區)基礎設施提升”等4個項目,構建宜居宜業新格局。
產業協同“一條鏈”,激發鎮區經濟活力。一是村企聯動“雙促雙融”。扎實開展“3+3”結對共建和“萬企興萬村”活動,組織39家園區企業與13個村(社區)結對共建,持續推動園區企業和村(社區)黨組織同頻共振、同步提升。邀請聯村企業到村觀摩鄉村振興項目與和美鄉村建設,引導企業負責人成為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“指導員”。同時引導村(社區)發揮資源優勢,為園區發展提供配套服務和后勤保障,實現村企互利共贏,推動第一、二、三產業深度融合。二是經濟發展“量質齊升”。鎮區與園區實現資源共享、數據互通,企業統一管理、產業協同發展,項目建設扎實推進,“金石銀鈣”計劃穩步實施,主導產業集群持續壯大,長合投公司實現實質化運作。
綜合執法“一張網”,提升基層治理效能。一是應急執法“一體聯動”。整合鎮域內應急管理、城管、水利、森林防火、環保等多支執法力量,組建綜合行政執法大隊,構建“一支隊伍管執法”的工作機制,推動綜合執法模式向長效管理與協同聯動轉變。作為“一鎮一委一站”試點,自籌資金建成貍橋綜合應急消防站,形成基層應急管理的“貍橋經驗”,獲國家應急管理部和省應急廳關注肯定,并在全市推廣。二是矛盾調解“一網覆蓋”。持續推深做實“握手言和”調解品牌,加強調解員隊伍梯度培養,構建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、矛盾不上交”的調解格局,有力維護鎮區與園區和諧穩定。鎮區聯動化解企業、村民、勞資等復雜糾紛,并依托“宣州-高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”建設,推動皖
干部培養“一把尺”,鍛造復合型干部隊伍。一是實踐鍛煉“一線磨礪”。統籌鎮區干部成長需要,推動跨部門、跨領域交流,全力培養復合型人才。將基層一線和急難險重崗位作為鍛煉年輕干部的主戰場,通過組織“青年干部說”、“民呼我應·企盼我行”等一系列品牌活動,推動干部“進群眾門、學群眾話、聽群眾聲、辦群眾事”,不斷增強基層履職能力和服務群眾意識。二是培育機制“多維賦能”。通過開展“筆桿子淬煉”、“‘貍’量無限·青年干部說”等活動,邀請業務骨干和重點部門負責人分享工作心得。依托省際毗鄰地區區位優勢,組織年輕干部赴江蘇高淳開發區、磚墻鎮港口村等地跟班學習,推動省際干部交流互鑒。組織年輕干部結對走訪慰問全鎮95周歲以上高齡老人,選拔46名年輕干部組建森林防火應急隊伍,努力鍛造成為推動發展的“頂梁柱”和“壓艙石”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